• 《香江哲学丛书 解证儒家伦理》黄慧英作;黄勇,王庆节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香江哲学丛书解证儒家伦理》【作者】黄慧英作;黄勇,王庆节总主编【丛书名】香江哲学丛书【页数】317【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02【ISBN号】978-7-5473-1706-8【价格】63.00【参考文献】黄慧英作;黄勇,王庆节总主编.香江哲学丛书解证儒家伦理.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02.图书封面:儒家伦理》内容提要:本书致力于刻画儒家伦理观的特质,并讨论道德的与非道德的德性之关系,以及如何订定二者的界线等问题。在多个章节中,作者引入道德与伦理之两层区分,以厘清过往论者对儒家思想的混淆与误解,进而深入探究:在不同层次中,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二者关联的运作模式,如何才能体现自由意志、人的主体性以至实现整全而圆满的善(康德称为至高善或圆善)以及儒家对圆满性的追求的超越根据是什么除了上述有关道德与伦理的辨明外,本书对儒家哲学的重要议题,如它属于境界形上学抑或实有形上学,属于德性伦理学、情感主义还是律则伦理学等,以至于先贤对道德践履以及美满人生之实现的功夫,亦详加阐释。《香江哲学丛书解证儒家伦理》内容试读导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本书题为《解证儒家伦理》,实包含几方面的含义。一般人都认为道德是儒家哲学的核心关怀,例如儒家以“君子”(或“圣人”“大人”)代表理想的人格,而无可置疑地,“君子”必定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宅心仁厚、明辨是非、不畏强权、正直不阿,做事光明磊落,见义勇为;然而一般人却忽略了文质彬彬、乐天知命、聪敏好学、多才多艺,甚至对草木鸟兽之名有广博知识等特质,也是君子的优秀品格。我在多篇文章中论证,儒家推崇向往的理想人格,乃至理想人生,不能单靠道德;正如康德说的,还要陶冶个人的自然能力,使生命更丰饶,“比纯然的自然所创造的你更为圆满”①,这同样是君子所致力追求的。因此,除了道德价值,非道德价值也为儒家所重视。假若同意这点,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非道德价值是否只作为实现道德的工具?也就是说,非道德价值是否需要被道德肯定?甚至被看成道德义务去实现?①康德(2015),《道德底形上学》,台北,联经出版公司,第298页。4/解证儒家伦理我在新近一篇比对康德与儒家的德行思想的文章中提出:“为何我们不能就非道德价值本身作出价值上的肯定?在这问题中后一项‘价值’是否有别于道德价值(否则是窃题的无意义)?”①假若儒家对上述问题的答案也是肯定的,即在道德价值之外,有独立于道德的非道德价值,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询问二者是如何关联着的,刚才所说的“独立于”似乎蕴含着一种非隶属关系,从非隶属关系似乎又可推断一种平行关系,二者似乎不可能既是隶属关系又是平行关系。然而,隶属关系预设了分析地理解非道德价值(非道德价值之为一种价值是分析地、以道德作标准来判断的),这可称为道德的观点:平行关系则预设了一个道德之外的观点来评价价值问题。就此而论,这两种关系(在不同层面)可以共存,因为在前一个预设下,非道德价值与道德价值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但在后一个预设下,二者之间是一种平行关系。②当前的问题是,儒家是否有一种非道德的观点一非道德的目的?一如前述,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追求实现的人生是圆满的生命,生命的圆满性便是道德之上的目的,其中须包括道德的圆满与非道德的圆满,这更广阔的一层也可称为伦理的向度,以别于狭义的道德向度。③如果不仔细区分这两层(道德的与伦理的),便可能产生很多混淆或误解,例如若忽略了伦理一层,便会以道德为唯一的价值,其他的价值都要从属其下(这在道德层上是对的,即以康德说的究极至上的①黄慧英(2019年7月),《康德与儒家的德行思想》,发表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举办的“百年儒学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②牟宗三论之甚精要,见牟宗三(1985),《圆善论》,台北:学生书局,第170173页③BerardWilliam也有相类的观点,见BerardWilliam(1995),EthicadtheLimitofPhiloohy,Camridge,Ma.HarvardUiverityPre.···试读结束···...

    2022-04-28

  • 《余秋雨现象再批判》愚士选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余秋雨现象再批判》【作者】愚士选编【页数】475【出版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08【ISBN号】7-5438-2334-9【价格】25.00【分类】余秋雨(学科:作家评论)余秋雨作家评论【参考文献格式】愚士选编.余秋雨现象再批判.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08.图书目录:批判》内容提要:本书收《余秋雨散文透视》、《余秋雨不会反思》、《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白岩松会诊余秋雨》等70多篇文章。《余秋雨现象再批判》内容试读第一辑·余秋雨散文透视1余秋雨散文透视林贤治余秋雨暴得文名,在于“边缘文学”著作《文化苦旅》。在大风暴之后,他以一种为评论家所称的“文化随笔”,把人们拉回到往古的废墟里去。除了后来出版的集子《霜冷长河》,所写大抵属于遗址文化,典籍文化,其实也就是死文化不同于汪曾祺的吃,贾平凹的性,以及活在他们中间的风俗文化。贾平凹重现世的,余秋雨重历史的贾平凹要“受活”,余秋雨要“反思”贾平凹要玩,要趣味,要自在,余秋雨则总是要感到“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的笼罩,纵然他一再自称是“靠卖艺闯荡江湖的流浪艺人”,却不见半点惟漂泊者所有的孤独与凄苦。余秋雨身为学者,这种身份的认同感,会使他最后“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但他又不失为才子,有“萎靡柔弱”的一面,故而也会“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数据加载失败,请稍后重试!第一辑·余秋雨散文透视3来拥抱文化了,别无他途明末以后是这样,清末以后也是这样。”在这里,历史的真实性被抹杀了,曾经存在于历史上的民族和阶级的鲜明界限被抹杀了,那些曾经激荡过数代人直至孙中山章太炎鲁迅一代的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的斗争,都成了无足轻重的儿戏。无利害、无是非的混沌的“文化生态”代替一切,高于一切。鲁迅的早期著作姑且不说,他在晚年写的《隔膜》《买〈小学大全〉记》《随便翻翻》《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等多篇文章中,都曾援引大量史料,揭露了清王朝的文字狱的凶残。其中有记录说,一些被征服者就是因为“隔膜”,相信了清朝统治者用的中国的“爱民如子”、“一视同仁”的古训,上了如余秋雨辈说的“诚恳”的当,“以为‘陛下’是自己的老子,亲亲热热的撒娇讨好去”,结果被杀掉。鲁迅明确指出:“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尤其是后两个皇帝,对于‘文艺政策’或说得较大一点的‘文化统制’,都是尽了很大的努力的。文字狱不过是消极的一方面,积极的一面,则如钦定四库全书,于汉人的著作,无不加以取舍,所取的书,凡有涉及金元之处者,又大抵加以修改,作为定本。此外,对于‘七经’,‘二十四史’,《通鉴》,文士的诗文,和尚的语录,也都不肯放过,不是鉴定,便是评选,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这样的结论,同余秋雨说的完全两样。鲁迅还认为,倘有有心人将有关史料加以收集成书,则不但可以使我们看见统治者那策略的博大恶辣,手段的惊心动魄,还可以因此明白,我们曾经“怎样受异族主子的驯扰,以及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令人感兴味的问题是,“余生也晚”,何···试读结束···...

    2022-04-27

  • 《余秋雨现象批判》愚士选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余秋雨现象批判》【作者】愚士选编【页数】349【出版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08【ISBN号】7-5438-2077-3【价格】18.80【分类】余秋雨(学科:作家评论)余秋雨作家评论【参考文献格式】愚士选编.余秋雨现象批判.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08.图书目录:批判》内容提要:余秋雨现象指余秋雨其人其文所引起的各种不同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热烈争论,本书就此现象进行了讨论。《余秋雨现象批判》内容试读第一辑●突兀之语何其多1突兀之语何其多评《文化苦旅》高恒文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以及它的孪生姐妹《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如今是大大地走红了,跻身于畅销一族。记得一位著名作家在断言“今天的散文真是糟透了”时,称赞“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开始打破这种空气,它向我们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散文“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并不新鲜,较余秋雨长一辈的刘白羽、秦牧、杨朔等人的散文均以此见长。而在我看来,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还是应当着眼于艺术性,否则作者还不如直接去写以思想性见长的论文,反而更痛快一些。当代中国的散文大家汪曾祺曾经谈到,散文深入浅出,把很大的问题,很深的道理,用不多的篇幅,浅近的话说出来”,才称得上是大手笔。英国的著名散文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说过2余秋雨现象批判类似的意思:对散文家来说,“他的学问即使像马克·帕蒂森那样渊博,也得借助某种写作的幻术将它融化在自己的随笔之中,不让哪一项论据显得突兀,也不让哪一句教条撕破文章结构的表层。”然而,为人称道的《文化苦旅》似乎并不是这样。翻开这本散文集,我们几乎在每一篇文章中,都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读到显得过于突兀的警策之语。(阳关雪》开头即说:“中国文化,一为文人,便无足观。”这种断然的语气,着实让人吃惊,然而接下来笔锋一转,又感叹起“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了。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开篇的火气究竟从何而来,冲谁而去。(废墟》一文也有类似的突兀。在第三节一开首,作者同样也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写下了如此“惊人之语”:“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姑且不说这里不免有滥用“文化”概念一类之时弊,仅就内容来说,作者又何以能下如此之断论?余秋雨的解释是: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是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个“或者”就足以证明所谓的“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我不明白博学的作者为什么对自《诗经》以来的各种“怀古”诗词是那样的“健忘”。不论远的,就说作者这段话中所暗引第一辑突兀之语何其多3的陈子昂著名的《登幽州台歌》,恰恰是在历史的“废墟”上所抒发的关于宇宙与人生的千古浩叹。“怀古”也并不是“只想以古代今”,比如作者在(寂寞天柱山》中反复提到的王安石,其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所抒发的正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对历史兴亡之感慨。而人们熟知的杜甫、李商隐、杜牧所写的大量“怀古”诗中,所隐含的主题与其说是“以古代今”,还不如说是“借古讽今”更确切一些。在《吴江船》一文中,作者曾经提到“宋代大词人姜夔”,按理说,作者应该知道这个大词人的著名作品(扬州慢》(“淮左名都”)这首词的上阕云: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才是古人“精神苦旅”(不是文化苦旅)的绝妙写照!这首词正如他的同时代著名诗人萧千岩(德藻)所评论的“有《黍离》之悲”。在“废池”、“空城”诸词之中,所蕴含的不正是一种面对“废墟”所引发的对现实的深沉感慨?余秋雨所习惯显示的自然是“很大的问题,很深的道理”,可惜一种“片面深刻”的道理,一再以“警策之语”出现,总是有一点故作惊人之论的嫌疑。学者,当然有过人的识见,但作文尤其是散文大可不必摆出学者或导师的架子。朱光潜是有名的学术大家,他的《文艺心理学》也自成一家之言。但朱光潜在其书后以通信的形式与青年们“谈美”时说到:“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试读结束···...

    2022-04-27

  • [德]伊曼努尔·康德《实践理性批判》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实践理性批判作者:[德]伊曼努尔·康德副标题:注释本译者:李秋零出版年:2011-7页数:155类别:宗教哲学格式:df/eu/moi丛书:康德文集·注释本ISBN:9787300117447《实践理性批判》作者简介:伊曼努尔•康德(ImmauelKa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实践理性批判》内容简介:《实践理性批判(注释本)》是2011年7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康德。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本“康德著作注释本”系列是中译者将康德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进行详细注解后推出的单行本系列,对于专业人士的研究和非专业人士的学习,皆有极大助益。...

    2022-04-07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下载

  • [每天读本书] 理性批判《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文化硬心肠反思的结果。对于一个从心发展到大脑文化背景的人来说,这种态度是几经克服就能实现的。大脑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一颗心,但却被感情的心所掩盖。所以这里所谓的硬心肠态度,其实只是把思维判断的功能从中层移到大脑皮层的左半部分。作者最初的计划是讨论中国人民的现代化问题,所以标题最初被定义为中国人民和现代世界。然而,深入讨论的结果发现,固有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并没有因为现代化而被消除,而是有加强的倾向。因此,我意识到传统和现代的二分法可能无法建立,所谓的现代化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一种文化有其不变的深层形式。例如,与大陆和台湾相比,香港无疑是最现代化的中国社会,而中国人的食物因物质条件的许可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香港有四五层的酒店,每层有四五十张桌子,这是世界上罕见的现象,即使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美国也没有。当我在日本东京时,我发现有七层的书店,每层都比香港的三越大,这也是世界上罕见的现象,甚至没有美国。从香港和东京的这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地方不同的精神面貌。显然,中国文化对食物的执着越来越现代化。经济落后的大陆没有这些条件。当作者和台湾人谈到世界上只有香港有这样的食物规模时,台湾人说:你离开后,台湾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吃饭的地方!台湾的现代化似乎也跟上了!作者住在香港、大陆和台湾省,亲眼看到了海外中国人的样子。长期总结的结果发现,无论在什么制度下成长,只要在文化意义上还是中国人,都呈现出一种共性,即民族性。然而,作者探索中国特色的方法不同于民族研究。因为后者只列出了一系列抽象的共性,作者的方法是观察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这些行为可以是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但只要发生在同一文化下,就有结构相关性。事实上,作者采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结构主义的方法是观察同一结构在不同领域的可能性传播。这种解释基本上不同于探索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解释是将所有现象恢复到原因之上。因此,本质上是追求一个创造神话——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个第一因素是创造神。至于符合现代人心理水平的说法,第一因素往往是对经济基础的解释。至于结构主义的方法,就是从现象本身中找到一种内在的相关性、可能性的传播和传播形式。所以,如果你想问这个结构是怎么来的,就像小女孩问妈妈太阳是怎么来的一样,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对于那些必须有创造性神话才能安心的人来说,他们不妨在作者结构中的许多现象之外,增加一个符合自己胃口或心理水平的第一个原因。至于这本书,我不从事这种尝试。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从中国文化行为本身概述了一个结构,而且还证明了中国人身体结构的结构,即其人的设计。在这种探索中,我们必须逐一拆除每个中国人的身体上的文化密码,包括他们自己的身体。因此,至少对作者来说,这种非结构化不仅仅是对纯智力的批评,而是涉及到整个人的意识重组。自然,在这里,还有一个更基本的考虑,那就是,无论现代化与否,中国人的设计是否有根本问题?注:以上摘自本书第一版序。————————————–本书书摘:中国人认为人只能体现在社会关系中--他是所有社会角色的总和。如果这些社会关系花时间,人就会蒸发。因此,中国人不倾向于认为在一些特定的人际关系背后有一个抽象的人格。中国文化要求每个人做的是一种不朽的状态。一个人不能太爱恨分明,因为得不到自己得不到,他恨的东西排不开,会造成很大的痛苦。因此,唯一的麻醉剂是在中间灰色地带,感觉不冷不热,从而达到对外界失控的绝缘效果。在中国人之间,理性精神和热情都不发达。然而,中国人的文艺往往是感伤主义,而不是强者的浪漫主义。即使中国人在现实中工作很努力,他们心里总是希望有一种桃源状态。在那里,一切都可以依靠别人为自己工作。语言中的名词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偏见的体现。更多书摘…————————————–作者:孙隆基评分:8.3仁者,人也。儒家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为什么中国人缺乏自主意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探讨了20世纪中国个人和社会的因素,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批评。本书中提到的深层结构不是历史顺序,也不是逻辑因果关系的范围,而是讨论了中国的共时性。书中的许多历史例子并没有逐一列出所谓的坏根,而是从中国变化后保持自我认同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评。...

    2022-04-04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